您现在的位置是:探索 >>正文
银证保2018年发“大招” 别想"套现"买房炒股了 用于购房或者进行股市配资
探索45人已围观
简介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题:金融监管与你无关?银证保2018年发“大招” 事关每个人买房钱不够,能否消费贷来凑?当年错过了BATJ投资潮,还能搭上高科技成长的快车吗?今年投资是投股市、买保险还是买银行理 ...
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题:金融监管与你无关?银证保2018年发“大招” 事关每个人
买房钱不够,大招能否消费贷来凑?当年错过了BATJ投资潮,银证还能搭上高科技成长的保年快车吗?今年投资是投股市、买保险还是发别房炒买银行理财?
别着急!最近,想套现买银行、大招证券、银证保险监管部门都开了2018年工作会,保年今年要做的发别房炒事情真不少。看看大家关心的想套现买问题是不是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吧。
别想“套现”买房炒股了!大招
是银证不是还想着买房款不够贷点消费贷?是不是还想着贷点款进股市快速赚一把?2018年,这些,保年都行不通了!发别房炒
银监会工作会提出,想套现买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,打击挪用消费贷款、违规透支信用卡等行为,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。
2017年我国短期消费贷款猛增,但部分客户不是真要消费而是“套现”,用于购房或者进行股市配资。尤其是在房贷政策收紧的情况下,一些人申请消费贷款,“套现”后用于购房,消费贷变成了“首付贷”,使得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。
据了解,目前各大银行已经加大了对消费贷款的审核力度,要求申请者提供消费证明。有的银行还要求近期申请了消费贷的客户,如果要办理按揭贷款,要先还完消费贷。
当然,监管部门要打击的是挪用消费贷款的不合规行为,对于居民合理的贷款需求是满足的,这一点可以放心。
理财产品不再“旱涝保收”!
多年来深受广大百姓欢迎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迎来大变革。银监会工作会提出,推动银行及早开始理财业务转型。
不要小看这句话,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尚处于征求意见中的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,银行理财当然也不例外。尽管“靴子”尚未正式落地,2018年银行理财转型已是势在必行。
转型要趁早。对商业银行来说,要以更专业的服务赢得客户。对广大投资人来说,“稳赚不赔”买银行理财的时代将成为过去时,对此要有心理准备,改变投资习惯,购买理财产品要多上心,随时关注收益率的变化,不能买完就当“甩手掌柜”。
A股或将迎来自己的“BATJ”!
想当年,百度、阿里巴巴、腾讯、京东等一批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因为无法登陆A股而“痛走”海外。这些公司的股票一路上涨,令多少国内投资者唏嘘不已。
今年,证监会工作会上透露了一个重大计划,A股拥有自己的“BATJ”或将不再是梦。
“要以服务国家战略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,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,改革发行上市制度,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,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。”
别看只有短短几句话,这可意味着发行上市制度的大变革。不光是互联网企业,符合国家战略的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、生态环保等领域都有望得到特别的制度支持。
路径也不止一条。IPO、再融资、并购重组,条条大路通罗马,资本市场将全方位拥抱这些新领域的优秀企业。
分享高科技企业的高成长,国内投资者也可以便利地“买买买”了。不过,制度改革有个过程,而且不是所有上市的高科技企业都一定能“涨涨涨”的,要想高收益,必得承受高风险。
买保险要多看“保障”少看“收益率”!
如果以前保险产品在你的投资篮子里占据了重要位置,那么今年起也许要调一调了。变化从2017年就开始了,2018年政策信号更强。
“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,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和保险资金的独特优势,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。”保监会工作会的这句话为2018年保险业发展定了调。
保险产品的理财属性在弱化,保障功能在加强。当然,保监会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保险产品,做了不少安排。
大病保险、农业保险、巨灾保险、长期护理保险、商业健康保险、税延养老保险试点……这些都写入了保监会今年的工作重点。
一直以来,国内保险产品品种不够丰富、同质化严重、性价比低,颇受消费者诟病。经过2017的转折年,未来能否逐渐改善,让人们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,值得期待。
监管利剑帮你守好“钱袋子”!
银行竟卖“假理财”、“现金贷”变成高利贷、ICO暴富神话破灭……近年来金融市场的乱象可真不少,广大百姓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某个“陷阱”。
“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”“强化稽查执法,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”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,形成高压震慑”……银证保三个监管部门不约而同地对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作出表态。
近年来非法集资的犯罪手法不断花样翻新,隐蔽性、欺骗性很强,尤其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快速传播,涉案金额和涉案人群超出以往。
银监会工作会提出,做好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协调,推动尽快出台处置非法集资条例。
避免金融消费陷阱,守好我们的“钱袋子”,需要监管利剑发挥威慑作用,也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。
(记者 赵晓辉 李延霞)
标签:银证保|金融监管责任编辑:陈子汉 陈子汉Tags:
转载: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网络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智启堂”。http://164895.hrtwrk.com/news/31a68599283.html
相关文章
宿松县老年大学举行2023年“老有所学”成果展演 宿松新闻网
探索宿松融媒讯 1月12日,县老年大学举行2023年“老有所学”成果展演,展示老年学员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”的银龄风采和老年大学阶段性教学成果。展演活动在大合唱《金色的年华》中拉开序幕,伴随着欢 ...
【探索】
阅读更多人人车等6家二手车网站被四川省消委会约谈
探索中国消费者报成都讯记者刘铭)针对前期发布的《线上购买二手车调查报告》中存在的车辆重要信息参数与实车信息参数不符、虚假车源等问题,3月23日上午,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对二手车之家、淘车、人人车、瓜 ...
【探索】
阅读更多山东省放心消费全域创建启动
探索中国消费者报济南讯宋锋 记者尹训银)为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创建,营造“全域创建、全体承诺”浓厚氛围,持续优化消费环境,3月12日,山东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、山东省市场监督管 ...
【探索】
阅读更多